太极拳陈式
陈式形意拳第一式(共 74 个动作)
陈氏流派在欧洲流传广泛,根基深厚,并启发了许多其他流派。
陈派起源于明朝(1368-1644 年)。
王锡安大师(第十九代传人:该流派的守护者)将此流派传给了张爱军先生。
老家的路 Christian RASOTTO
起源
应该指出的是,太极(至理)一词是中国思想基础的核心。
公认的创始人是陈王廷(1600 - 1680 年),陈布家族的第九代传人。他于十七世纪中叶生活在陈家沟村(中国河南省温县),在那里可以找到他存在的最早历史痕迹。
(更多的神话传说则将其起源追溯到十一或十二世纪的道教隐士张僧繇)。该流派的名称借自陈氏家族。
陈式太极拳被认为是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吴式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的后代,孙式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的后代。
据中国历史学家考证,太极拳的创编汇集了当时几大流派的拳术和养生术(吐纳呼吸法和长生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
有趣的是,陈家沟村和少林寺之间的地理位置很近(步行两天),这很容易解释原始太极拳和少林功夫的顺序之间的相似之处。五代以来,太极拳只传给陈家沟村的村民,其技艺在宗族内受到严密保护。
张爱军大师和克里斯蒂安-拉索托(Christian RASOTTO) 卢森堡花园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主要是徒手练习两个套路:
二路 - 第一路(共 74 个动作)
二路 - 第二路(或称炮捶)
形意拳有两个版本:
老架(旧式)
陈发科创造的新架。
动作顺序相同,手势也非常相似,但动作的用法(武术应用)往往大相径庭。
此外,还有许多综合形式,一般是为比赛或作为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由某些当代大师创造,如王西安、陈正雷、陈小王等)。
然而,对《笛忆录》前 15 个乐章的研究是这部作品的基础。仅这前 15 个乐章就包含了《地艺录》其余部分的所有原则和变化(方向)。也有人说,第一个动作(天师打臼)是基础的基础,要想取得良好的进展,必须在继续练习之前正确地完成这个动作。
传统上,只有掌握了形意拳,才能开始学习推手和兵器(刀、剑、槊、杖、戟等),以及二路桩法。
第二套动作是陈式太极拳的特色(其他拳种没有类似的动作)。这是 "爆发性 "的功夫,清楚地显示了武术的起源。
张爱军大师和克里斯蒂安-拉索托(Christian RASOTTO) 卢森堡花园
两种空手套路的区别可归纳如下:
形意拳以身带手
二路则是手引导身体。
这意味着第一套拳法的学习涉及向内的听(意念)(本体感觉练习),而第二套拳法则旨在向外的意念(武术应用)。
推手也被称为第三式,因为它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编排序列,可以单独练习。推手是武术训练的一个阶段,它应能导致散手(自由搏击)的练习。
虽然太极拳最初只在陈氏家族内部流传(传统上只传授给长子和长媳),但自 1928 年陈发科开始在北京教授太极拳起,太极拳便开始流传开来。
张爱军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