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婆奢那(Vipassana)是印度最古老的冥想技术之一,意思是看到事物的真实面目。2500 多年前,哥达摩佛陀重新发现了这一技术,并将其作为一种治疗普遍疾病的通用疗法传授给世人;这是一种生活艺术。这种不分宗派的技术旨在彻底根除精神杂质,并由此获得彻底解脱的无上快乐。
毘婆奢那(Vipassana)是一种通过自我观察进行自我改造的方法。它专注于身心之间深刻的相互联系,通过有规律地关注构成身体生命的身体感觉,可以直接体验到身心之间的相互联系。正是这种以观察为基础的自我探索之旅,找到了身心的共同根源,从而化解了心理杂质,获得了充满爱与慈悲的平衡心态。
指导我们思想、情感、判断和感觉的科学规律变得清晰起来。通过直接体验,我们了解了我们如何进步或退步、如何产生痛苦或如何摆脱痛苦的本质。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觉知、没有幻想、自我控制与和平。
传统
自佛陀时代起,唯识学就通过一连串不间断的老师传承了下来。虽然出身于印度,但这一传承链中的现任导师 S.N. Goenka 先生却是在缅甸(缅甸)出生和长大的。在缅甸生活期间,他有幸拜当时担任政府高级官员的老师 Sayagyi U Ba Khin 为师,学习唯识学。
在接受老师十四年的培训后,1969 年,Goenka 先生移居印度,开始教授唯识学。从那时起,他在东西方教授了数以万计的不同民族和宗教的人。1982 年,他开始任命助理教师,以帮助他应对对唯识课程日益增长的需求。
课程
在为期十天的寄宿课程中,学员们将按照规定的 "纪律守则 "学习该方法的基础知识,并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其有益效果。
课程要求学员刻苦认真。培训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习期间不杀生、不偷窃、不发生性行为、不撒谎、不服用麻醉剂。这种简单的道德行为准则能让人的心平静下来,否则就会过于激动而无法完成自我观察的任务。下一步是通过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鼻孔中不断变化的呼吸流这一自然现实上,培养对心灵的某种掌控。
到了第四天,头脑会更加平静和专注,能够更好地进行毘婆奢那(Vipassana)本身的练习:观察全身的感觉,了解其本质,并通过学习不对其做出反应来培养平和的心态。最后,在最后一天,学员们将学习 "慈爱 "或 "善意 "冥想,在此期间,学员们将与众生分享在课程中培养的纯净心。
整个练习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训练。就像我们利用体育锻炼来改善身体健康一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唯识学来培养健康的心灵。
由于它已被证明非常有益,因此我们非常重视以原始、真实的形式保存这种技术。它不是商业性的,而是免费提供的。参与教学的任何人都不收取任何物质报酬。课程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不包括食宿费用。所有费用都由那些已经完成全部课程并体验到唯识学益处、希望为他人提供同样机会的学员的捐款来支付。
当然,通过定期练习,效果会逐渐显现。期望在十天内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过,在此期间,你可以学习到唯识学的要领,从而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你练习的次数越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接近彻底解脱的终极目标。即使是十天,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明显有益的效果。
欢迎所有有诚意的人参加唯识课程,亲身体验这种技术带来的效果,并衡量其益处。对任何尝试过的人来说,唯识学都将被证明是获得真正快乐并与他人分享快乐的宝贵工具。